周其仁 | 全球化的波折与民营经济的未来(视频)
周其仁,经济学家,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讲习教授、前任院长,2010-2012年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,研究领域涉及新制度经济学、发展经济学、劳动经济学、中国经济等,代表作有:《产权与制度变迁》《真实世界的经济学》《货币的教训》《城乡中国》《改革的逻辑》等。
编者按:2018年9月10日,周其仁教授在“致敬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——第三届深圳市民营企业家盛典”上做了题为“全球化波折与民营经济的未来”的演讲。他认为,中国经济要突破国际局面变化和国内体制成本上升的双重包围,突围办法一方面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,另一方面要走创新发展的道路。欢迎观看现场演讲录影。
【马上观看】
▼
附演讲文字实录(文字有删减,建议仔细看视频):
全球化遇到很大的波折,这个波折到底怎么来的,我们做一些分享。民营经济也跟我们改革开放连在一起,它的波折势必影响到中国的经济走向,我也有一些看法,供大家参考。
因为经济大势已经很清楚了,在座各位比我还清楚,概括起来就是下行。不管采取什么措施,大的趋势是在下行,今年平均增速也就6.5%,单看GDP指标已经跌了一大半,这对市场主体会有很大的影响。
怎么理解这么大的波折?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拐?我们要对一些现象做一些梳理。
高速增长不是理所当然
首先看高速增长怎么来。我们把它视为当然,认为中国经济就应该高速增长,但这个事情本身是个发展变化的结果。我本人是1978年从我们下乡的地方到北京念经济,去了以后刚好赶上了六五计划的制定。我不知道在座各位是否还记得,当时的目标是争取年增长5%,确保4%,简称叫争五保四。我们现在虽然这么困难,但是还有6.5%,可见当年目标定得不高。当年不可能定得高,因为还没有实现从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的转换,一个封闭的经济体,很多问题解决不了。当时有句概括中国国情的话,10亿人口8亿农,8亿人在农村,全国2亿人营养水平达不到起码的条件,这是当时的情况。在这个封闭的情况下,短板非常短,粮食问题解决不了,工业、城市、商业、服务、金融都谈不上,它们都要以粮食为基础。
我们回顾下,这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?一个是靠改革解决的。同样中国这些耕地,同样10个人口8个农民,把生产机制改一改,生产力就解决了。改成包产到户,确立了每个农户的责任,收成跟努力之间挂个正钩,不能吃大锅饭,也不能够瞎指挥,就这么一个措施,就出现了卖粮了。未来就是怎么能8个、6个人是农民呢?农村不需要这么劳动力,剩余劳动力要出去。所以不能只靠国有企业。我们今天改革最重要的是,破天荒地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当中,把民营私人资本引入到我们这个体制的合法框架里面,这个弯转得不容易。
在改革开放一线出现了一些民营企业家。广东要吃新鲜鱼,他们吃不上新鲜鱼,陈志雄就雇佣了8个人来养鱼。我们传统观念里不允许这种生产方式合法。还有安徽炒瓜子的年广九。瓜子不稀奇,但市场上缺少,我们的国营食品工业,连老百姓磕瓜子这个事情都没有解决。这件事一直闹到了邓小平那里,从芜湖市再到安徽省,最后报到了邓小平那里。最后怎么解决?实践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标准。民间有大量办企业的人才,敢冒风险,找机会,为什么不让他们冒出来呢?这是1985~1987年解决的问题,正式上文件是1986年的文件,提出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补充。当时不敢提很高,你不能没有这一块,但是它是附属。然后1987年修订宪法,成了1988年宪法修改的制度之一,一条是土地出让,一条就是民营企业。
对外开放引发高低经济体之间对流
第三大问题出来了,这么多企业产品,往哪里卖?当年内需还是不行,老百姓还是穷,购买力有限,所以第三大改革开放措施,就是把沿海两亿人口大进大出。利用沿海人口劳动力充沛,人们敢干,让两亿人口融入国际市场,一次下来,发现很有用,不能解决的问题解决了,也有产量,也有能源,就定下了全面开放的战略。
邓小平制定翻两番目标的时候,中国人均GDP是200美元,一番400,两番到800,后来发现还可以胆子大一点,说一千。我们就是这个水平。
这个时候的水平收入很低,又敢于开放,事后来看,是个非常好的组合拳。为什么呢?因为战后已经发展出一个发达国家的经济体,收入很高,劳动力不够,资本充裕。我们的产品一出去,有个高收入的市场,可以接单。这个事情是原来没想过的。2000年我去参加达沃斯的会,就画了这两张图,一个海平面高,就是G7。我们200美元的时候,美国是13500美元,差多少倍?何况这两个国家分配有很大不同,美国的GDP进入最终消费的比例高,我们因为国家要搞积累,进入我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口袋的比例低,所以从人的消费和收入水平比,差不多是80倍到100倍。你不开放,他过富日子,我们过穷日子,很难翻身,一开放就产生一个对流,发达国家的资本和技术就往地海平面落。为什么会落?经济学有个道理,要素往哪走有个经济规律支配。资本也好,技术也好,它在充裕的地方,相对稀缺性就低,它到缺少的地方,相对稀缺性就高,稀缺性高,回报就高。这个规律把发达国家的技术源源不断引到了沿海地区来了。我们六七十年代的发展战略是当年的认识水平,叫进口替代资本,不让国外资本来,不让国外产品来,保护民族市场,发展民族工业。好处是支持独立自主,国家主权,害处是搞得太慢。邓小平就把一个问题想明白了,有了国家主权就可以开放。我开放以后,有这种国家主权,因为你经济发展起来了,你外资来不能改变我们国家的性质,不能改变我们国家的国防安全,所以并行不悖。这个扣是70年代,80年代初解开的,这一解开了把发达国家的技术源源不断引进到中国来。
技术跟人口多一结合就是生产力,你的生产率低,产品就越有竞争力。原来哪知道中国有这么大的出口能力?我们原来就是出口大龙虾,自己舍不得吃。我们不知道中国有这么大的出口优势。
所以回过头来看即便穷也有竞争力。缺资金来资金,缺技术来技术,跟我们外贸、海关结合,形成强大的对流。因为这两个海平面落差是非常大的。两个平台如果落差特别大,一旦打通,就会有巨大的对流效应。这就是中国从当年保四增五这么一种发展水平,后来变成了6、7,七上八下。后来发展到朱镕基管经济的时候,遇到困难,遇到了经济危机,8是下限,可不是保4了,是保8了。所以对于国民经济来说,开放还是不开放,改革还是不改革是决定性作用的。
人口红利+体制改革让GDP领跑世界
人口红利必须结合体制来分析。有人口,有劳动力,但他们不能自动变成竞争力。谁去发现机会,谁去克服所有困难,把要素变成产品?这件事情是决定性的,这是中国经验主要的组成部分。在这个过程当中,我们就发挥了我们最显著的成本优势。
第一是价格优势。
第二条是最重要的——体制改革,没有体制成本的下降,我们就没有高速成长的基础。
第三条是廉价劳动力和高性价比的产品。劳动力便宜,但什么东西都不会做,或者做出来的东西不像样,还是没有竞争力。
第四条是中国人民爱学习。穷是穷,但是我们开放非常快,可以学习。一开放学习成本下降,好公司来,好产品来,中国人看在眼里,他会慢慢琢磨学习,慢慢就像样了。
这四条结合,成就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,所以在2008年美国增长没出问题之前,中国是如日中天。以前从来没有想到中国会排到世界前面去,我们提目标的时候人家是12500美元,我们在增长,人家也在增长。但是我们人口大,增长率高。2009年GDP成为全球第二;2010年成为最大出口国;2013年成为最大贸易国,进出口都是第一。2014年国际货币组织用购买力平价标准计算,如果把误差调整,我们GDP全球最大。
这是2008年我们纪念改革开放30年时候的数据。中国真的是抬起头来,过去是站起来了,头没抬起来,我们现在是头抬起来了,我们可以把经济搞上去,搞得比较像样。
全球化带来自身的困局
但是很不幸,美国一出问题,中国的经济跟着出问题,金融危机本来是华尔街的问题,我们开始还在看,怎么当我们老师的美国经济华尔街出了这么大问题。结果全球化是连在一起的,美国出问题了,内需下去了,我们出口就受阻,出口又是我们重要的引擎,我们出口一受阻,沿海发动机就会有问题,几千万农民工就业就会有问题,很快传达到国内来。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,包括4万亿,包括发信贷,但还是大幅度往下走。怎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?我们的增长环境,我们的增长类型,为什么发生这么大的变化?下面讲讲我的看法。
既然我们是开放当中取得的成绩,我们继续往前走也要看全球格局。因为中国的开放,全球格局也已经不是原来那个状态了。我用个简单的东西给大家做个分析,什么叫发达经济?什么叫高海平面,就是资本充裕,劳动力很少。什么叫穷经济?资本很缺,劳动力很多。这两个经济体长期并存,因为中间有很大的壁垒,一方面是发达国家对有些国家的封锁,一方面是有些国家采取主动封锁战略。
过去讲全球贸易主要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,全球投资主要是发达国家之间的投资,英国投日本,美国投日本,互相投。但是大部分穷兄弟之间,往来很少,技术往来很少。这是1980年的格局。
邓先生有一个贡献是对全球的贡献,就是主动把这个壁垒撤下来,大手开放。这条壁垒一撤,全球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?资本打通了,富国的资本跟发展中国家的资本一起变成了全球资本。劳动力也打通了,我们不是移民完全自由,但是产品可以贸易,生产的东西可以贸易,某种程度上劳动力经过产品打通了。这两个打通对全球造成了什么影响?
同样是全球化,哪个变量更有利一点,哪个变量承受的压力会大一点?
资本是得利的。因为全球对资本的需求提高了。过去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跟发达国家没有关系,现在我们多少公司跑到美国去融资,多少美国资本跑到中国来。为什么你去融资,他给你钱。因为资本放到你这里回报高。发达资本为什么跑到中国来,福特汽车为什么跑到中国来,它资本跟我们一结合,生产率高,竞争力强。所以华尔街欢欣鼓舞。你看马云这么厉害,融资要跑到华尔街去,为什么到华尔街,资本雄厚,来自全球资本汇聚到全球去。
第二就是技术全球化,中国一开放,我们看看微软软件用了多少,苹果手机我们这个会场就用了多少。
但是,再看看什么力量在这个全球化当中受到的挤压是非常厉害的。首当其冲就是发达国家的工人。发达国家资本去了国外,这笔钱就不落在底特律了,就不在美国了。工人对全球化的感受不好。你再看发展中国家,穷国整体来说都在开放当中得益。但是谁跟我们引进的资本靠的近,谁跟引进的技术靠得近,谁就发达,为什么沿海先发展起来?技术进来先入沿海。
所以很有意思,全球化之后平均增长在提高,但是无论发达国家,还是发展中国家,内部两极分化都上升了,所以全球化增长在高歌猛进同时,也在积累矛盾和冲突,积累新的挑战。
前两年一本很有名的书,叫《21世纪资本论》。你看华尔街奖金、花红挣多少钱?很多中国留学生在华尔街工作,那个收入你不能想象。但是美国一般的白领工人,蓝领工人呢?他要承受发展中国家、首当其冲是中国的压力。美国的基尼系数。二战后收敛,但是到80年代,90年代又重新起来了。这跟全球格局的变化有关系。
发达国家都是问题驱动,你有这样的问题,政策上怎么办?你怎么应对?我们中国的经验是稳定压倒一切,发达国家也一样,天天闹,怎么搞经济,怎么搞高科技。没办法搞的,你得政策上做调整。
中国开放引发全球格局挪移
我们过去不大注重这些问题,我们就是研究中国的农业问题怎么解决,剩余劳动力怎么解决,市场问题怎么解决,我们不大管人家怎么样。我作为研究经济的一个教师,我自己第一次受触动是2005年。我路过底特律,去看了福特博物馆,因为它是发明了流水线、对二十世纪工业有贡献的公司。我去参观这个公司,一个76岁的老人当讲解员。他在福特工作了很久,一辈子在福特工作,他讲解福特的时候,充满了对这个公司的自豪感,我听了挺感动。我问了他一件事,现在年轻人高中毕业还进福特吗?他脸上一下就不好了,说现在不了,我说你的孩子进福特吗?他说的孩子到亚洲去教英文了。我当时受很大触动,我们一直研究中国问题,我们没有发现我们中国改革开放对全球的影响。
任何国家无论资本充裕,还是劳动力充裕,只要互相开放都有比较优势。再差的国家,也有些产业比较生产率较高。如果发达国家、发展中国家各自按照这个比较优势生产,互相贸易,经济总量会增高,这是李嘉图的定理,久经考验。但是中国一开放,印度一开放,新的实践一来,这个理论面临实践新的挑战。
我们要提高附加价值,我们要技术进步,我们要产业升级,在座各位哪有只干一件事的?我们看着碗里的,还要准备下一个。我们中国的车床、设备都上去了,发达国家往哪升?
对美国经济而言,你不能光靠华尔街和硅谷把3亿人的生产顶起来。我去年去宾夕法尼亚的钢铁厂。老是说锈带,什么叫锈带?我得到现场去看看。这家钢铁厂是美国当年第一台航空母舰的钢结构供应商,今天拆的能力都没有了,锈在那里。你就近看铁锈斑斑,巨无霸,不是一处两处。
所以动态去看这个世界很有意思,我们很开心,美国华尔街很高兴,硅谷也很开心,但是不是所有人都开心。有受损的地方,而且这个力量越来越大,经济上、社会上构成力量的时候,这个情况就会发生。
我们撼动了全球格局,国内也在不断的变化,我们成本现在在逐步上升。不仅由于竞争,土地价格涨了,人口价格涨了,我们体制成本也持续上升,体制成本在高速增长中又上去了,这是法定成本,不是市场竞争形成的成本。
常说我们劳动力很贵,因为涨得太快,我查了数据,1995年到2002年中国最高速增长的期间,全国名义GDP涨了8.6倍,工资涨了8.8倍,略高一点点。而税收涨16倍,强制缴纳的社保涨了28倍,土地出让金涨了68倍。
我们现在说高速增长越来越转不动,经济下行,成本压力大。为什么企业办事越来越难?政府抓了这么多年简政放权,我仔细看了一下那些条款,很少是计划经济的遗留,很多都是市场经济新增的东西。我们现在反腐,必须要反,你不反怎么办事?人民的名义中那一面墙的人民币是哪来的?最后都会反映到中国经济头上去。
全球三明治格局 中国被夹在中间
跟着中国后面改革开放的国家一批接着一批,我们是80年决定改革开放,苏联是1991年垮台,苏东体系被开放,后开放的国家成本比我们还低。发达国家什么特点?有独到性,新的东西在他手里,美国金融危机这么厉害,冲击这么大,一家美国公司的产品全球通宵排队。
这就把中国夹在中间了,越南成本比我们低得多,而我们40年发展出来的独到性真不多。美国一闹,我们大家见识了,他拿住我们的东西不少,我们能拿住他们什么?一个中兴案例我们都看到了,他真对你断供,我们就停摆。玩具、摩托车,他生产出来是要贵一点,但他会生产。
这个局面就是,中国几十年发展之后,被夹在中间,上还够不着天,下已经离开了地。而你咄咄逼人往全球出口那么多,赚外汇,会引起反弹的。特朗普就是美国锈带的政治代表,这个总统很夸张,行事风格、语言风格很夸张,但是他有基本的一面,他是选票经济的产物,选出来的。很多人票投给他,就喜欢他离谱。他说美国前几任总统不行,眼看着中国赚取大量逆差。我们不喜欢这个总统,但是背后是利益决定的。
中美GDP增长,我们是年平均10%左右,美国就是2%,3%,它怎么不做反应?怎么会继续对中国投资大门敞开、技术大门敞开呢?所以我们对美国寄予太高的希望,一个国家首先是考虑他自己的国家利益平衡不平衡,美国要解决自己本国的问题。
新格局下中国如何突围?
所以我们下行压力是两个力量的结果。
第一是国际局势变化,今天不是我们想不开放,是发达国家投资保护主义、技术保护主义开始抬头。
第二个力量是我们国内成本压力太大,其中最突出的是体制成本重新抬头向上。
这两个力量导致了我们目前经济的困难,去年我有本小书,取名的时候到底叫什么?我最后决定叫突围集,被围住了,被中国经济增速增长这种新变化,新矛盾围住了,被我们自己的曲线围住了,所以一个大问题是突围的问题。
怎么突?成本曲线不可更改,那是规律,对谁都不例外,美国的钢铁公司,中国东北老的工业基地,包括我们后兴起的民营经济,管你是谁,都要面对成本诅咒。
那怎么解?你竞争当中比对手做得好,降成本的时候你降得更快,升的时候比别人更慢,这就是常规的办法。除此以外,还有别的办法吗?你不能说工价变了,税收变了,你还用原来的方式生产原来的产品。你要创新,你要移到新的领域去。你造自行车不行,你造摩托车,摩托车不行了,造汽车,汽车不行了,造新能源汽车。
过去英国最有名的发动机生产商罗尔斯罗伊斯,它就造飞机发动机了。你得移动啊。这是我们根本的出路。
全面革新降低体制成本上升
要突围,体制成本上升要通过全面革新再全面降下来。国家要办的事情这么多,民生工程,税收就要提高,但是我们无效开支比例也很高,你把无效开支降下来,税收就可以降低了。
第二社保的缴费比例为什么高,因为我们社保缴得太晚,实际上是靠工厂的年轻工人干的活养了老工人了。财政资本里面没有留着一笔钱给老年工人做后世安排。我们以前国有企业不会垮的,等到一开放,外资一来,民营一来,竞争一来,国营工厂要下岗,要重组,所以等到朱搞国有企业改革的时候,把保率定得比较高。现在就两难,企业面临压力就大。解决办法有没有?有的,我们那么多央企,那么多国有资本,经济学家早做过测算了,国有资本去撑全国人民养老,同时把现在企业社保缴纳的比率降下来。问题这就牵动了既得利益。你们看我们赚了大把钱的国有企业,交了多少钱?现行的改革容易改的改完了。我们要重新把体制成本运转降下来。几十年一回头,民营企业贡献税收的50%,GDP的60%,增长的就业的90%。那怎么可能把民营企业拿掉?今天把民营经济拿掉,中国经济怎么弄?
现在是几个压力挤到一起,一些风吹草动就人为放大。现在的问题是坚持不坚持的问题。我有很多民营企业的朋友,我说你要放弃你过几年会后悔,你看着。
创新不是喊口号就能发生的
所以听我的意见,听我的劝,绝对不要放弃,一门心思研究客户,研究消费者,研究管理,你做好产品,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把好产品的力量挤下去,没有这个事情。如果你在管理技术上不行,那就不行,那就必须要靠创新。
这是当年熊彼特讲的,一个生意做到最后光数钱没有意思的,做新的东西,创新的路,这才是企业家。但是创新不是喊口号就能发生的。知道它重要,但是不一定发生。
我去看以色列深受触动,这么一个弹丸之地,总共才两万平方公里,800万人,周围5亿阿拉伯人围着他,强敌环视,经常安全出状况。你看自然资源,一半国土是沙漠,1/3国土一年50毫米降雨量,人家把农业搞成了底下这两张照片,死海边上八九千种花树木,包括从我们这边引进的树。靠什么?靠科学,靠技术,它是靠滴灌,不是靠自然界降雨。他们滴灌的管子到地球到月亮好几个来回,人家这么小的国家。你到以色列访问,那个蔬菜水果没有一个不好吃的,出口到欧洲。高附加值的产品。
800万人,科创企业小8000家,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不下千家。硅谷很多技术是以色列人搞的。我们现在讲移动互联网时代,摩尔定律,计算机发热怎么办?过去台式机里头有个风扇,手机里有风扇,现在芯片存在量越来越大,运算越来越快,越来越热,是英特尔特拉夫提出这个课题,攻下这个课题,这种核心技术,关键技术,以色列要讲起来几十样。
你说以色列人凭什么?我们当时也是北大商学院的同学组织一起去看,我们这里坐30个人,我们对面30个,我们晚上讨论人家何德何能,三头六臂,发展这么快?我们1949年建国,他们1948年建国,比我们早一年,他们以色列人说我们教育厉害。以色列重视教育不是5岁开始读书,一定要读书,一定要进学堂,重要的是怎么学习。三个人,两个人一起讨论,提问题,书上讲的可以质疑,老师讲的可以质疑,不崇拜权威,不记住已有的结论,知识的结论是探索未知,掌握已知是为了探索未知。以色列的母亲孩子放学不问考试,不问成绩,就问你今天提问题了没有?这给我们很大启发。我们今天的教育是英式结论,崇拜已知,这是我们创新力弱的根本原因。
我们今天数量不是问题,我们品质难关还没有过。我们品质要过,预期一定要稳。我们在说中国是人均九千美元的国家,美国发达国家人均5万元美元以上,海平面的效果,不像80年代那么夸张。但是我们的劳动力没法打了,那人家怎么打?全球8亿美元的国家为什么还有竞争力?……(此处略去,见视频)世界大着呢,新生市场收入都在提,新型市场提,都是机会。国内这个市场,这个收入,这个中产阶级摆在这里,我们的产品,服务品质还在初级阶段,所以没有理由认为,经济短期的压力,有理由让我们丧失对未来的信心。倒是过不了这几个挑战的坎,将来有很大的后悔。
中国的民营企业来得不容易,健康发展不容易,真正成为世界企业界的前列,希望我们各位认清这个形式,有所作为,在中国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当中创造更好的成绩!
本文来源于公众号“粤商参考”和“腾讯视频”。
—End—
点击下列标题,延伸阅读:
【点击图片 推荐阅读】
▼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混乱时代 阅读常识
长按二维码关注!